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股票配资门户官网
一无名者的抉择
1951年的马赛港,一艘开往东方的客轮即将启航。甲板上,39岁的杨承宗紧握着一只铅制容器——里面装着10克碳酸钡镭标准源,这是导师伊莲娜·约里奥-居里(居里夫人的女儿)赠予新中国的“科学火种”。海风掀起他深灰色大衣的衣角时,这位刚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的放射化学家不会想到,手中这份放射性材料将点燃中国核工业的星火,可是他本人却要在历史长河中隐身三十余年。
图片
约里奥居里夫人对杨承宗获得博士学位表示祝贺
那时的中国,来着核威胁的压力越来越大。美国第七舰队横亘台湾海峡,朝鲜战场上的“核讹诈”让中南海的灯光彻夜长明。钱三强在给杨承宗的密信中写道:“祖国需要能解开铀矿石秘密的人。”没有防护服,没有精密仪器,甚至连一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,杨承宗带着三大箱放射性试剂和十数箱书籍踏上了回家的归途。当海关官员检查行李时,盖革计数器的警报声疯狂作响,还好有小居里夫妇的帮助他才得以踏上归路。
图片
杨承宗女儿为其保存下来的箱子
在清华园西南角的废旧仓库里,杨承宗用木板隔出中国第一个放射化学操作间。墙面刷着厚厚的硫酸钡涂料,通风橱是自己设计的土法装置,唯一能监测辐射的仪器,仅是他从法国带回来的盖革计数器。每天工作结束,他和助手们要靠喝牛奶缓解口腔灼痛——这是他们对抗放射性伤害的“土方”。当同事劝他注意防护时,他总是摆摆手:“搞放射化学的,哪能怕射线?”
图片
杨承宗
二暗夜追光者
1953年春,湖南郴州711铀矿送来第一批矿石样本。杨承宗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72小时,用自制的分级沉淀装置从矿石中提取出了暗黄色的铀氧化物。在显微镜下,那些闪烁的晶体让在场的技术员热泪盈眶——中国终于掌握了铀浓缩的技术。苏联专家撤走时轻蔑的断言“你们只能种土豆”犹如在耳边,而杨承宗带领团队建成的铀纯化生产线,纯度达到了99.9%,比苏联提供的技术标准还能高出0.2%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在西北荒漠的404厂,杨承宗发明了“杯芳烃萃取法”。这套用搪瓷缸、玻璃棒组装的反应装置,成功从铀矿中分离出武器级核燃料。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蘑菇云升起时,他正在北京郊区调试核电站原料制备设备。庆功宴上缺席的名字、机密档案里被隐去的成就,都没能让这位科学家动摇。他常对弟子说:“造原子弹不是为了听响,是要让中国人能直起腰说话。”
但杨承宗之后的人生也付出沉重代价。不久,他过于接近强放射源的右眼出现荧光,视力逐渐恶化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最危险的时刻发生在1969年。某次铀溶液意外泄漏,58岁的杨承宗推开年轻研究员,徒手堵住了裂开的管道。事后体检显示,他双手接受的辐射剂量超过安全标准170倍。组织上安排疗养时,他却躲在实验室继续攻关:“我这把老骨头经得住,倒是那些数据等不起。”正是这次事故催生的防护技术改良,让中国核工业事故率在1970年代下降了83%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但是随着而来的是他的右眼眼疾再次恶化,并因随之而来的革命动荡再也没能治愈。糟糕的是,左眼也并发白内障。国家使命要紧,他不得不推迟手术。虽然后来连做两次手术勉强弥补,但手术并发症使得右眼渐渐变得仅存光感。
直到1980年他担任合肥联合大学校长,当时他的右眼已看不见,左眼白内障逐年严重,医生要求他耐心等待白内障成熟方可手术,他年年满怀希望的来京问诊,又失望而归,看材料时眼睛几乎贴到放大镜上。
杨承宗眼前的世界,慢慢灰暗下来。
图片
杨承宗用仅剩的左眼视力看文献
三隐形的丰碑
1988年秋,77岁的杨承宗在合肥科学岛收到一份特殊通知——国家科委要为他申报“两弹一星”元勋称号。老人却把申报表锁进抽屉:“那些年在404厂啃窝头的同志,哪个不比我辛苦?”
直到1999年,张劲夫在《请历史记住他们》一文中首次公开提及“法杨”的贡献,这位在机密档案中被称为“杨先生”的科学家才走入公众视野。鲜为人知的是,因人事关系归属问题,他成为五所唯一未获嘉奖的研究员;当同事们陆续当选院士时,他仍在合肥的实验室里调试示踪原子装置。有记者问及此事,九旬老人抚着斑白的鬓角笑道:“事情做出来就好了,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种纯粹源自少年时的烙印——1911年生于江苏吴江的杨承宗,曾在逃难途中目睹整节车厢的同胞尸体。晚年在病床上回忆往事时,他对学生说:“我这'不大的本领’和'全部的精力’,总算让那样的惨剧不会再重演。”
最令人震撼的奉献发生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。2002年,91岁的杨承宗签署遗体捐献协议,自愿成为辐射人体研究的“活标本”。每月15号,他准时出现在中科院辐射医学研究所,躺在检测台上任由仪器扫描全身。当年轻医生犹豫着要减少检查频率时,他拍着胸脯说:“别看我这样,我这把骨头硬朗着呢!你们多测几次,将来工人弟兄就能少受点罪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即便年近期颐,这位老人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本能反应。2003年SARS爆发,92岁的他连夜翻出放射性灭菌论文,在稿纸上画出伽马射线灭活病毒装置草图,只为能够为病痛的治愈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2010年,99岁的杨承宗在病房里完成了最后一次血样采集。护士记录到他体内的钚-239含量超标400倍,但老人依然精神矍铄。面对闻讯而来的记者,他笑着摘下老花镜:“你们看,我吃了一辈子放射线,还能活到100岁,肯定可以供医学研究。”
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合肥现代科技馆的纪念墙上,参观者常驻足叹息——墙上的照片里,那个老者始终面怀微笑。
图片
杨承宗(左三)
四永不衰变的信念
2011年5月27日,100岁的杨承宗在北离世。
杨承宗的儿女们刚刚送别父亲,还未从悲痛中走出去,就有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敲门进来。得知来人是接受遗体捐赠的,眼角的眼泪还未干的他们愣住了。
“杨先生希望遗体可供医学和放射化学研究。他说:'我吃了一辈子放射线,却还能健康活到100岁,肯定有值得研究的地方。’”
他们一对望,这话应该是自家老爷子说的没错了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解剖报告显示,他的骨骼中沉积着超过安全值370倍的放射性物质,但脏器却保持着70岁老人的健康状态。这组矛盾的数据,如今被录入全球辐射医学数据库,成为人类研究低剂量辐射效应的珍贵样本 。
在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,新一代科学家正用杨承宗留下的实验笔记改进防护技术。研究员叶国安指着一排泛黄的记录本感慨:“杨老当年手写的辐射衰减公式,和我们用超级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误差不超过0.3%。”而在甘肃404厂旧址,他设计的铀萃取装置作为“镇馆之宝”,仍在向参观者诉说着“土法上马”的智慧 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当日本福岛核泄漏引发全球恐慌时,中国核工业集团首次公开了杨承宗团队制定的《核事故应急手册》。泛黄的纸页上,钢笔绘制的疏散路线图依然清晰,页脚一行小字写着:“保护人民,永远比保护设备重要。”
或许这正是历史给予这位无名科学家的最终认证——他用一生证明,有些信念如同铀-235,即便深埋地底,也能在时光中持续释放能量。正如他晚年常说的:“不可负平生所学,永远想国家之所想。”这份停不下来的执着,如同他体内衰变的放射性元素,在百年岁月中始终燃烧 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参考资料:
中国科学院、中国核工业集团编,《中国核科学技术人物志·杨承宗卷》;
中国科学家博物馆《杨承宗:捐献自己遗体的原子弹功臣》股票配资门户官网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旗开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